2008年,是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五年,也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实现大发展的一年。从年初的抗击冰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几次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社会掀起了志愿服务的热潮。据统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国共有491.4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70多万名各类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亿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广大奥运志愿者真心奉献、友爱互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志愿者的时代风采,为祖国和当代中国青年赢得了巨大荣誉。”当前,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加入志愿者行列,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网络日益完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保障机制日趋健全,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缘起——时代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誓师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1993年12月,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3年12月19日,京广铁路沿线2万余名团员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开展服务,吹响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出征的号角。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事业。无论从缘起和发展来看,青年志愿者行动都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文化中“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缘起提供了精神土壤,发达国家开展志愿服务的有益经验和我国持续几十年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为启动和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志愿服务强调自觉自愿和自主选择,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年特点,能够充分调动青年人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困难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两个需求”(青年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困难群体接受志愿服务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助推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不断发展。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脉络——阶段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初期,共青团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开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传播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08年底,全国累计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其他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2946万人。目前,已有13个省(区、市)和9个城市相继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五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以开展大型活动为主阶段(1993年底-1994年底)。这一阶段基本上以开展集中的、短期大型活动为主,可以说是“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经常化,组织化色彩还比较浓厚,参与人群来自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
二是以建立志愿者组织网络(组织建设)为主阶段(1994年底-1996年)。1994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此后,各级团组织不断建立志愿者组织。目前,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志愿者协会、2/3以上的地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2000多个高校志愿者协会、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以及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服务队形成的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网络基本形成。
三市以探索实施项目(项目建设)为主阶段(1996年8月-2001年初)。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是第一个志愿服务长期项目,它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动员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到贫困地区开展1-2年的支教志愿服务;1998年在全国推广后,服务内容逐步从基础教育扩展到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扶贫接力计划探索的“扶贫+接力”模式,对今后开展的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已累计选拔派遣了3529名全国78所高校在读研究生和已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支教工作。2000年,启动实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加大“一个志愿者或一个志愿者服务队与一个困难群众或一个困难群体进行长期结对帮扶”的“一助一”长期结对工作,以开展助老助残、维护治安、法律援助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为社区困难群众或家庭提供经常性帮助,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全国“一助一”结对已达600多万对。这一时期,团中央还联合相关部委实施了“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环保活动,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治理污染等环保服务和生态建设。
四是以实施注册制度(队伍建设)为主阶段(2001年初至2003年初)。2000年,在全国首次提出“注册志愿者”概念,开始进行志愿者注册试点工作。2001年,团中央颁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旨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可以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队伍,培养基层志愿服务骨干力量,并带动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和机制建设的整体发展。2006年,团中央又修订颁行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目前,中国志愿者网开发的“中国志愿者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即将建成启用,志愿者注册、管理、岗位对接、团队建设等工作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