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8月3日讯(记者 张晓琳)新的一天在清脆的鸟鸣声中开始。来自同济大学的施卫国6点钟就起了床,却发现老乡们早已开始干活,便赶紧帮着生火做饭,掏灰挑水……几天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施卫国来到重庆农村,开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
施卫国的经历并非个别。连日来,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们都在经历着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
从7月25日至8月1日,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深入重庆市南川区7个乡镇的30余个村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锻炼活动。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在学习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深入体验国情民生的同时,开展支教、慰问等志愿服务,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结合专业背景进行专题社会调研,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体会国情民生,磨砺意志品格,增进群众感情,加深政策理解。团中央学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三进三同”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骨干坚持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对于多数在城市长大的学员而言,在农田里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新奇的;而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不易。
贵州财经大学的刘泽林在玉米地里埋头割草,并把割好的草放在背篓里运走,半小时内往返几趟,不觉汗水已浸透T恤衫。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只有自己真正在烈日炎炎下下农田干农活,才能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为我们提供衣食之本的农民的默默耕耘。”
傍晚,学员们常常同老乡在院坝中摆起“龙门阵”。大家围坐在一起,从今年的收成聊到村里经济产业发展,从孩子的文化教育聊到农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从近年来家里的收入聊到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交流,学员们了解了农民最真实的想法、农村最真切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了农村的巨大变化。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教育、农民医疗卫生保障、留守儿童问题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同时,学员们也为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积极出谋划策。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肖勇从专业出发,提出金禾村沼气集中开发新思路,得到老百姓认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吴撼地博士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
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褚涵文说:“短短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对以前在书本上、报纸上看到的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国情,大学生要到农村去上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吉林大学学生会主席张天译表示,从老乡叔叔的身上,我懂得了奋斗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有责任为这些老百姓奋斗,为国家更好地发展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