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学校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36 期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2009年09月11日
 

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专题之三

武汉大学团委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试点实施方案(摘要)

  一、准备阶段(2009年6月至8月)

  1.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时传达学习团中央有关精神;及时组建工作机构;就本校团学组织建设、工作开展等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制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完善理论研究机制,开展青年工作理论研究。健全“四位一体”的青年需求动态调研分析机制,即“未来网”负责网上动态调查、学生团委副书记联席会负责书面调查、大学生理论学习研究总会调研部负责调查分析、青年研究中心负责理论研究和指导。依托这一载体,掌握本单位青年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点;建立专家学者和专职团干的定期理论研讨制度,于8月下旬举办面向专职团干和学生骨干的专题研讨交流会,研究、探寻有效解答本单位青年思想困惑的引导思路和观点。

  二、第一轮推动阶段(2009年9月至11月)

  主要在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少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全团总结提炼的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要工作原则和方法路径。

  1.探索适合大学生的“六个为什么”的解读方式,形成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察的有效方法。

  (1)完善依托基层团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超市”的运作模式,探索思政课第二课堂辅助课程体系,引导青年开展正确的社会观察。

  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超市”的“学生结合指导性选题自主设计、公开竞标,学校团委实施项目制目标管理”的机制优势,通过对超市活动系统全面的资源整合、板块规划和项目设计,坚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充分依托基层团组织,通过参与式教育形式激发其组织活力和创造力,有效实现团组织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努力实现活动项目在学生中的全面覆盖和引领示范作用。

  (2)有效发挥实践载体和组织载体在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观察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在以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社区实践、周末实践的深入开展,组织学生以实践的形式积极开展社会观察。

  二是依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和各级院系理论学习分会的组织优势,紧扣青年群体思想意识关键点和社会观察中看到的现象与所接受的正面教育存在的一些反差,开展时事政治案例分析大赛等精品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2.按照理论框架性训练和能力结构性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对大学生骨干进行课程化培养的内容、方式以及精品课程。

  (1)按照分层教育的理念,完善基层团校、未来学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三层架构的团校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珞珈学子英才库,有效推进“珞珈学子英才培养计划”,创建有足够工作覆盖面的组织载体。充分发挥团校秘书长联席会的作用,全面规划协调全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通过形成基层团校工作指南,课程库和导师库,完善团校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研修课及实习课的科学设计,对应于培养万名优秀团员、千名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骨干、百名综合素质突出的“种子级”学生骨干这三类对象。

  (2)依托学生团委副书记联席会,大力开展学生团干的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科学发展观”主题研习班、学生团干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坛、读书会、“青春领航”学生骨干服务岗计划等精品活动的实践作用,为学生骨干真正走进青年大学生搭建平台,切实提高学生骨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合作和服务方式。

  (1)加强学校与企业、社区、农村的社会实践合作。依托院系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学生意愿和专业,提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学校与企业、社区、农村的科技合作。依托学校的科技和专业优势,组织青年科技人才与企业、社区、农村建立合作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发挥学校相关学科专业优势,组织相关专业师生以课题研究、跟踪监测、调研分析、政策咨询等方式参与地方“两型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3)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合作。积极与鄂州、洪湖、武钢等地方和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开展就业见习岗位对接会,推荐我校优秀的应、往届毕业生到合作单位开展就业创业见习活动。依托“行走中华、寻访名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引进优秀企业家作为我校学生第二课堂成长导师,并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达成系列就业、实习合作协议。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联系企业家一对一辅导拟创业大学生,组织拟创业大学生到导师所在企业实习;通过与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工商联共建的“大学生创业辅导站”建设以及与珞珈创意园合作,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实质性孵化,注册公司并进行实战运作,提供运营场地。

  (4)深化团建合作和交流。开展我校院系团组织与地方、企业、农村、社区等团组织的结对共建,通过整合配置资源,规范组织建设,巩固活动阵地,丰富活动载体,有效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实现共青团工作的区域联动。同时,充分发挥双方在地域、资源和组织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校地团组织和团干部的互访交流,通过参观考察、调研座谈、工作会议、联办活动、交流挂职等方式,强化人员联络和工作协调,不断密切交流合作。

  4.积极开展团的组织建设创新,形成面向基层团支部和新型团支部工作的“团支部宝典”。

  (1)依托团建创新示范点的建设,探索团的组织建设实现多重覆盖的有效形式。完成团支部职能化建设、学生社团团建、活动团支部建设、研究生团建、教职工团建、业余团校建设六个基层团建特色示范点的建设、评估和验收工作,形成建设成果和可推广性经验,构建以团组织为核心、各类青年组织平台和青年社团为延伸的基层组织体系。

  (2)以青年喜欢的交流沟通聚集方式来改造团支部的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加强团支部传统职能。结合第一课堂“两课”主要教学点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关键点,以成长小组、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新的方式开展团支部相关工作,并筹划总结最吸引学生的十种团支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方式,以案例说明,并形成一套经典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团支部宝典”,提高团支部教育引导青年的能力。

  (3)围绕团支部职能化建设,配套科学设计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体制。逐步建立校院班三级学生组织负责“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设计与组织、各团支部承担记录与评议职能、校院两级团组织负责总体规划和认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4)突出分层教育、分类指导,加大对基层团支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为团支部特色活动和工作提供专项资助基金。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分层,对大一的新生团支部侧重支持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新生充分感受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文化内涵;对大二大三团支部侧重组织开展与专业素质培养和理想信念树立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对大四的团支部侧重组织开展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导航、创业孵化等活动;对研究生要依托团组织开展以提高学术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科技文化节、博士沙龙、论坛等活动。

  5.完善服务青年的传媒支持系统,着力打造新兴校园媒体,构建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有效渠道。

  (1)进一步进行未来网改版及未来思政等各子网建设。借助时尚元素和文化形式,引领全校青年舆论的方向,进一步深化团属宣传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2)抓住青年大学生所喜欢的媒体的发展规律,加强未来网视(学生网络电视台)品牌节目建设。依托“未来会客厅”、“珞青读报亭”、“校长、书记面对面”、“我的组织我的团”、“校园智多星”等节目,加强策划和栏目建设,提高网络电视台收视率。

  (3)依托青年传媒集团、学生会宣传部,开发并推广电子期刊、大学生手机报、数字广播等新兴校园媒体。依托新媒体建设进一步整合校院两级团属学生媒体的资源,建立全校学生传媒联盟,实现全校学生传媒的资源共享和信息联动,扩大服务青年的媒体覆盖网络,进一步推进“青年喜欢影响青年的服务性青年传媒”建设。

  6.构建青年互助服务的科学体系,形成引导、服务青年的新的组织动员方式。

  (1)加强青年互助服务中心的建设。按照青年互助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有效整合学校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实践等功能,突出其由学生组织自主开展工作,集中协调和处理学生实际需求的工作职能,加强面向全校大学生或相关学生组织设立的服务窗口建设。同时,通过互助服务中心热线,规范中心业务流程,切实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创业就业提供有形化服务。

  (2)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互助作用。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发展咨询与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学生组织,通过“同窗情,助就业”大学生促就业志愿服务行动、 “青春领航”学生骨干服务岗计划等工作的开展,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模式。

  7.加强“第二课堂”的课程化设计,探索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的科学模式。

  在“校园文化活动超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超市” 等活动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并科学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模拟课程体系,增强第二课堂的专业性。根据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分类,以成熟的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定时定点的活动设置对应第一课堂的课程学时,以编印选课指南手册、课程介绍展览、课程项目深化、团支部记录评议选课情况等方式初步架构“第二课堂”有形化、可考核、可评估的模拟课程体系,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有效对接,努力把“第二课堂”科学体系全面纳入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中期总结评估阶段(2009年12月)
   
  1.对第一阶段推进情况进行小结和阶段性评估。初步归纳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探索创新。认真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主动听取学校党政管理部门和团员青年对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的意见与建议。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下一阶段试点推进方案。

  2.适时组织全校专职团干工作研讨会,进行试点工作阶段总结分析。通过总结经验、交流研讨,共同探讨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难点并研究解决方案及第二轮推动阶段的工作设想,于12月15日前,形成《试点工作第一阶段总结》并向团中央提交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报告。

  四、第二轮推动阶段(2010年1月至3月)

  1.进一步巩固第一轮推动阶段取得的成果。一是根据中期总结评估阶段调整完善后的试点推进方案,继续推进各项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相关长效机制。二是结合试点工作中的重点攻关课题,实施重点探索和研究,寻求突破,摸索规律,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形成解决方案,并编印工作简报。

  2.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积极争取学校党委组织部支持,促进《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与落实;争取院系团委书记的主任级辅导员待遇,争取党组织从制度安排、工作指导、干部配备三个方面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和带动,努力使学校团建与党建在工作空间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结合。

  3.根据学校党委对共青团的要求,建立基层共青团工作目标管理评估体系。通过完善基层团组织的科学化考核评估工作来推进基层团建。与基层共青团工作目标管理评估体系相结合,完善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专职团干工作考核体系,完善专职团干的档案建设。

  五、总结阶段(2010年4月至5月)

  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梳理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于2010年4月30日前,将试点工作总结报团中央学校部。

 
 相关链接:
[学校工作简报 第35期]发挥专业优势 开展社会观察——山东高校广泛开展“调研山东”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工作简报 第34期]弘扬五四爱国志 青春照靓新河北——河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学校工作简报 第33期]团中央学校部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研讨会
[学校工作简报 第32期]青春与祖国同行——大学生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宣讲团侧记
[学校工作简报 第31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