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全团要讯 -> 正文
第 14 期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编
2015年07月17日
 

青年中“沉默的声音”值得关注——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4000个样本分析报告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自4月28日开通上线以来,面向广大青少年零距离联系、交互式沟通、大数据运营,吸引了广大青年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成为共青团直接了解和联系青年的重要平台。为加强对留言信息的提炼和应用,近期我们抽取了10%样本共计4000多个问题,从发展趋势、青年特点和工作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研判。有关情况如下。

  一、平台的运行发展趋势

  “青年之声”以为了青年、方便青年的理念和方式,赢得了青年的认可,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青年关注度保持高位运行。截至7月15日,“青年之声”的阅读量达2.61亿人次,留言达5.35万条。日均浏览量约260万,日均新增留言近千条,在青年中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分析原因:一是平台的功能定位契合了青年期待关注和尊重的现实需求;二是对移动媒体终端的有效覆盖方便了青年的使用;三是有计划、有节奏的宣传工作营造了持续关注的舆论氛围。

  2.平台影响力实现快速拓展。两个多月来,“青年之声”从无到有,短时间内迅速覆盖了所有内地省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在引导和帮助他们表达情绪、寻求帮助、发展兴趣、结交朋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深受各领域青年喜爱和欢迎的网络平台,也带动了共青团其他品牌影响力的拓展。

  3.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国青年报连续发布有关新闻、评论和纪实文章,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转载,给予积极评价。团中央机关、专家团队和“团团哥”“青青姐”共解答各类青年提问5000多条。

  目前,“青年之声”已基本完成初创阶段的树立形象和品牌宣传等任务,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应当抓紧时机完成战略转型,为持续健康发展积累后劲。特别是以提升与青年之间的信任和黏性为目标,集中全力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二、留言反映出的若干特点

  总的来看,青年网民在“青年之声”上流露出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在4000余个样本中,正面情绪约占53%,中立情绪约占33%,负面情绪占14%。这既反映出青年网民的主流是好的,也反映出“青年之声”平台的基本定位得到青年认可,树立了积极健康的品牌形象。同时,平台留言也反映出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青年思想和精神上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与我们习惯于重视青年的物质和具体利益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人在思想和精神上集中表现出的问题。在4000余条样本中,一半左右反映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另有一半左右的问题集中在思想困惑、精神焦虑。一是对未来成长的迷茫。近千条留言都以“是否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咨询主题。这反映出当代青年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较大的成长性压力,需要我们有针对性提供帮助。二是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在相当部分具有负面情绪的青年中,问题的根源并非来自具体问题,而是来自对外比较或社会观察中形成的心理失衡。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程度的青年反而言辞较为激烈,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并非直接相关的社会不公现象较为愤慨,其心态主要是认为自己通过奋斗才拥有今天,而一些人通过不公平竞争走了捷径,与自己的辛苦形成强烈反差,感到不满。这反映出很大部分来自新兴青年群体的网民的诉求已经超越了现实问题层面,具有一定的心理性因素。对这个群体来说,社会情绪和社会现实同等重要,需要我们加强疏导与引导。

  2.青年思想成长中的关键阶段需要及时有效的干预。当前网络环境既有复杂性,也有可塑性。分析发现,相当数量留言青年流露出对网上舆论环境与自己所受价值教育相冲突的困惑。有青年问,“想问问共青团,为什么课堂上和网络上、学校里和段子里看到、听到的世界大不一样,哪个真哪个假呀?”,还有青年问,“网上的很多话、很多事我一直接受不了,但都大行其道。弱弱问一句,是大多数人都这样想的吗,是我自己太幼稚了吗?”还有部分青年网民留言的立场就明显反映出受到网上不良思潮影响。有青年说,“现在历史书上很多东西都是假的,真实的声音在网上经常被封杀,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真相?”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网上众声嘈杂、思想混杂是一个客观事实,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借网络搞渗透、争人心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认真研究和有效防范网络“雾霾”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从大多数青年网民对“青年之声”的认可与支持中,从平台已经形成积极向上的“舆情小气候”中看到,网络舆论环境的基本土壤是好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心态是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做”与“不做”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能够打捞起“沉没的声音”,把网民中向上向善的力量发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目标。

  3.共青团组织的社会信任是做好青年工作最宝贵的资本。分析发现,当代青年所“挑战”的权威,主要是自己身边的具体对象,但对宏观层面的、以组织形态出现的权威,仍然有着较高的信赖程度。在“青年之声”开通后,相当比例的青年留言表示,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中,由共青团这样的权威组织开办平台,倾听青年呼声,解答青年问题,是青年网民的大好事。有青年说,“网上各种回答很多,但自己又不知道该不该信,都快要在信息的海洋里渴死了。‘青年之声’是共青团办的,是一个闭着眼睛都可以相信的网站!”大量青年怀着对共青团组织的真诚信赖,在平台上敞开心扉、一述衷肠,将很多在家人面前都不愿说的问题倾诉在留言中。“青年之声”平台的访问量、留言量也持续快速攀升。这充分反映出,在“信息过剩”的互联网世界中,群团组织的公信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我们做好网上工作的重要比较优势。我们应当通过建设集中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把组织公信力转化为网上凝聚力,形成其他网络平台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

  4.青年学生群体是网上最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工作对象。留言中近90%的群体为青年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是富有理想和激情,但普遍缺少物质基础,因此在网络上体现出来的需求更为集中和迫切,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牵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能提供他们当前最需要的服务,他们就会倾向于哪一边。如果共青团不去主动争取,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深入研究他们的成长发展规律,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坚定站在党和人民一边。

  三、对工作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青年之声”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感到,青年群众工作最本质的要求是赢得人心,在互联网时代做青年群众工作,必须树立起革新性思想和互联网思维,这是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对群众工作的新要求。

  1.把沉默的声音打捞上来是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国内外各种重大社会事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大量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出现极端化的情绪表达方式。共青团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就是要及时把能代表多数青年诉求的声音打捞上来,把声音背后的具体诉求反映好、协调好、解决好。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优秀青年身上,对广大普通青年关注不足,具体表现在团组织和团干部离青年太远,不深入青年、不了解青年、不会和青年聊天、不能解决青年的困惑,这是与团的根本任务和政治责任相违背的。同时,当前的舆论生态中也存在着“二八现象”,少数所谓精英分子掌握着舆论话语权,普通青年的声音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能不能真正把80%的多数青年声音打捞上来,是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青年之声”给共青团带来的一个根本性改变,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打捞起青年沉默的声音”,通过大数据手段研究分析其中的规律,使共青团准确把握青年脉搏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工作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5月17日,多名青年考生在微博上质疑201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存在反常现象。“青年之声”立即向国家卫计委反映。次日,国家卫计委官方渠道回应:试题未超大纲,没有泄密。这一事件成为当天新浪微博平台的热门话题,许多青年考生回应“青年之声”:“我们就是要一个说法,满意了!”消息发布当天,3500多位网友为“青年之声”点赞。这一事例表明,及时、准确地介入青年需求可以有效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而能够打捞起青年沉默的声音则是实现这种介入的前提条件。我们进一步考虑,可以在继续做好面向广大青年进行信息收集研判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以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青少年为对象的常态化调研活动,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苗头性问题进行汇总提炼,为党政有关问题、政策的定向研究提供参考。

  2.打通最后一公里是破解服务青年工作缺乏针对性难题的关键步骤。服务青年是群团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对共青团的明确要求。没有切实有效的服务,满足不了青年的现实需求,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任务就无从谈起。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青年的流动更加频繁,流向更加复杂多样,群体结构呈现新的变化,青年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具体。面对这种新情况,很多基层团组织想找到青年都变成了一件难事,更谈不上能够及时了解和直接服务青年的具体需求。因此,如何找到连接服务资源与青年需求之间的桥梁,就成为摆在全体团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全党正在大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团也开展了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但一些具体的服务措施仍然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加之我们在工作中能够真正覆盖的往往是青年中的优势人群,大量弱势青年长期游离于团的视野之外,导致很多服务资源不能真正落到有需求的青年身上。

  “青年之声”的建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给服务青年的工作带来了几个方面的根本转变,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团的传统工作模式。一是从团去找青年到青年主动来找团。“青年之声”的开通使青年多了一条向团组织求助的渠道,广大青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团组织反映问题。二是从见物不见人到更多与青年打交道。以前团的工作对象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概念化的群体,现在平台上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一位青年,工作对象变得更加具体,工作内容也随之变得更加务实。三是从面向优势青年到联系普通甚至是弱势青年。能够主动到平台来求助的一般都是希望得到帮助的普通青年,甚至是各类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而不再局限在部分容易进入视野的优秀青年。这一主体的变化为各级团组织联系和服务广大普通青年、了解和把握基层真实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四是从缺乏针对性到找准青年的需求。通过键对键、点对点地反映情况问题,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对象和目标都更加清晰、具体,解决了以往服务青年工作不痛不痒、不切实际、没有针对性等问题。我们感到,这些改变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和智慧团建的价值理念,是共青团组织主动适应网络化、信息化要求,努力构建服务青年工作新格局的积极尝试。全团应该重视“青年之声”在打通服务青年工作最后一公里方面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主动把各领域的服务项目与“青年之声”对接,依托平台优势把服务青年的工作做深做实。

  3.直接面向青年是倒逼团干部关心青年需求和创新工作办法的有效手段。目前团的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机关化倾向,很多团干部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干部习惯于坐在沙发上“想青年”,在办公室里透过玻璃“看青年”,在报告材料里“找青年”,制定的措施、部署的任务离青年越来越远,与青年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多年来,全团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始终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推动团干部主动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关心青年的工作手段。破解问题的关键是让团干部感受到来自青年的压力,要想办法让青年参与到工作的设计、部署、评估等各个环节当中来,形成与团干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团的工作资源与青年的需求真正对接起来,使各项措施真正接上青年的地气,避免出现组织内部的“自我循环”。

  “青年之声”的实践探索启发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推动团干部通过网络直接面对来自青年的各种现实需求,倒逼团干部去主动关心青年、想办法帮助青年。一方面,“青年之声”作为综合性平台,能够反映青年方方面面的具体需求,以这些来自青年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开展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青年之声”,每个团干部的工作都呈现在网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一目了然,这就使每一个团干部都战战兢兢、不敢懈怠。“青年之声”起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引入青年声音和倒逼制度创新的作用。我们还感到,一项工作与青年结合得紧不紧密,是不是能满足青年的需求,应该让青年自己来回答。可以考虑在下一步的建设工作中引入青年评价机制,借鉴市场化条件下生产商与用户之间的模式,使青年的需求成为推动共青团不断开展组织和工作创新的持久动力。

  4.建立长效机制是推动团组织与青年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条件。青年的需求是日常的、具体的、多变的,决定了共青团服务青年需求不是一项短期工作,必须着眼于与青年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当前全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与青年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表现在团的工作场所青年进不来、团的工作时间与青年的生产生活时间不相匹配等,这些都不利于团干部随时随地联系青年。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探索建立符合青年特点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消除团与青年之间的距离,坚持做到全天候、零距离、无缝隙联系服务青年。“青年之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有益探索。具体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切中了青年的本质需求,提供了青年真正需要的服务,把工作做到了青年的心里。二是拉近了青年与团组织之间的距离,推动广大团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青年,把工作做到了青年的身边。三是打造了全天候的服务模式,让青年能够通过网络时时刻刻找到团组织,随时随地寻求帮助。

  我们认为,“青年之声”是当前推动团组织与青年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抓手,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制度继续坚持下去,集全团之力打造成共青团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品牌。从加强“青年之声”长效机制建设考虑,下一步应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巩固,重点做好力量整合和机制完善,做好实时互动、有效回应、长期值守。二是抓提升,重点做好内容建设、技术更新、提升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工作,解决效率和个性化问题,在不断优化中增强平台影响力和黏性。三是抓拓展,进一步发挥平台在强化数据分析、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汇总热点问题等方面的衍生作用,为各级团组织深入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供扎实有效的服务。四是抓推广,在深入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把“青年之声”建设到更多的省、市、高校、企业和机关中去,使之更广泛地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青年,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链接:
[全团要讯 第10期]“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打破团青关系困局
[全团要讯 第13期]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在解决“覆盖面”和“影响力”两大难题上取得新进展
[全团要讯 第8期]全军青年官兵典型走基层分享交流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全团要讯 第12期]“三走”活动引领大学校园生活新风尚
[全团要讯 第9期]北京共青团“阿达西”双语伙伴计划探索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新路径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