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代表着民族未来和希望的一代青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思索、奋起、开拓、创新,在新时期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发人深思的一页。 青年是社会上一支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与其它阶层的人们相比,具有异常的灵敏性与兼容性。十年的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闭关锁国的大门打开了,禁锢人们多年的精神枷锁打碎了,青年可以以其固有的灵感和胆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搏击,遨游,虽然时有沉浮,但他们最终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向着改革的理想彼岸奋进。改革培养了一代青年,改革锻炼了一代青年,改革更新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纵观十年,青年的思想就是在改革与僵化,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巨大反差、争论与撞击中形成与发展的。追踪其形成发展之轨迹,不难看到,青年的思想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化。 一、自我意识的崛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一整套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的依附制度、等级观念、唯上、唯权主宰着人们的心灵。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封建思想的残余依然存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使人们失去了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1976年中国在经历了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后,校正了发展方向,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新的方针政策使得社会生活出现了勃勃生机,然而此时在失去了一种狂热信仰的青年思想深处却出现了一个尚未填补的空白。于是,西方哲学思想乘虚而入,充当了青年的“精神支柱”。以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价值“三自”为主要内容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尼采、叔本华的超人哲学、唯意志论及马斯洛的行为学说理论均在青年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与共鸣。1979年全国青年积极参加的潘晓人生观的大讨论,便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大展卖”与实际应用。它对于广大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方法、生活行为方式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西方文化和哲学观点虽然有些自身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它们强烈的反封建气息和自主意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青年,并对当代青年思想演化起到了系统转换中的“负熵”作用,并成为当代青年自我意识崛起的转折点。 二、“官本位”思想的淡化和自我价值观的多元取向 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兴起,使当代青年的生存空间得到了空前的优化,为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青年开始抛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传统的攀登模式。青年摒弃了那种带有封建色彩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观念,凭借自己的力量挤身于社会之中,在合理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各行各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下面是对两组大学生将来选择职业的调查。 调查一(大学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 职业 教师 技术员 干部 所占百分比 19.77 16.94 11.86 工人 商业者 个体 其它 未表态 11.85 9.04 9.60 11.30 9.56 调查二(大学毕业后的愿望) 愿望 出国留学、考研究生 百分比 73.8% 经商、开发实业 从政 20.7% 5.5% 上面两组调查突出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官本位”思想的淡化。青年择业的主要标准已不完全是社会地位价值,而愈来愈多的青年对个人现实功利价值的追求欲望超过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青年中,“官本位”思想的淡化和自我价值的多元取向的主要因素在于改革开放为青年多渠道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年有了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合理竞争的条件,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自主意识受到尊重,由此出现了生活选择多样化,人格追求个性化,政治要求民主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当代青年十分崇尚的个人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打碎了传统的人身依附、等级至上、“官本位”等观念,它孕育着青年新的价值观的诞生。 三、商品经济意识的复苏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的十年,是社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是商品观念作为一种意识渗透到人们思想、生活、工作各个领域的十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亿人民尤其是青年经历着一场观念的变革。青年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选择转变到从工、从商、从事养殖业和各种经营的多向选择,在商品生产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青年工人从“大锅饭”、“铁饭碗”这一平均主义的固定模式转变到承包、租赁、公开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收入;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也根据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塑造自己未来的形象,学科学、学技术,以求在部队掌握转业到地方以后所需要的各种实用技术;至于当代大学生近期的兴奋点之一就是经商。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方向汇聚到商品经济的洪流中来,这无疑是对中国祖祖辈辈流传着的“好人不经商”、“经商无好人”的传统观念和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的反叛,它对于我国向着世界商品经济社会前进,推动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年在改革开放十年中思想观念的三个明显转变,形成了一代青年全新的思维模式。它将成为中国今后一代乃至几代人思想发展之基础,并将在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十年中,青年的思想发展变化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青年在道德观念、消费观念、时效观念、生活观念、文化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某些方面甚至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一种波浪式发展的轨迹。然而,我们透过这曲折的轨迹可以看到:这一代青年在中国十年改革的大舞台上,正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演出一幕又一幕中国改革、奋飞的“新编历史剧”,描绘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 青年思想三个显著变化与改革开放十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青年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所强调的是人的主体作用,这是商品经济内在要求的直接反映。它反映到当代青年身上即表现为尊重价值,强调自我,以期提高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长期以来忽视人的价值,尤其是十年动乱中摧残人性的一种根本否定。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青年思想发展变化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增强了青年的自主精神、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这种意识不因个人的地位、权势、职务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原则反映到当代社会人际关系上,充分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平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平等权利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越迫切,这无疑是对“官贵民贱”和“官本位”的特权思想、恩赐观念、等级制度等封建残余思想的最有力的反叛。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青年一代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当代青年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时效观念的进步。它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引发私有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这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消极因素逐渐得到克服与抵制,积极因素不断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一代青年健康成长,加快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 (载自《十年的寻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
|